English

穿透岁月的目光

1998-12-17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磊子

1935年6月到7月,罗曼·罗兰应邀访问了苏联。

当时的苏联正处于大动荡后的稳定时期,敌对势力遭到镇压,党内斗争尚未露出端倪,国内各种矛盾趋于缓和。苏联想通过罗曼·罗兰向西方世界传出一个强盛的苏联的形象。

罗曼·罗兰的确从中感受到了许多新东西,受到了鼓舞。但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,他以一个作家的敏感,发现了很多潜在的问题。首先是执政党中普遍存在的特权思想,他在《莫斯科日记》中写道:“上层布尔什维克过着特权阶级的生活,人民却仍然不得不为谋取面包和空气(我想说的是住房)而进行艰苦的斗争。这一切的发生是为了证明革命的胜利,而革命的首要目的却是确立劳动者的平等,形成统一的阶级。”罗曼·罗兰认为这种现象是不符合革命的原则的。

他还感到了苏共内部正在滋生着的压制民主、脱离群众和官僚主义等现象:“对享有特权的政党来说,这种危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——一旦党的统治显得有保障,来自敌人方面的威胁不再那么明显,危险立即就会产生。”

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当时已达到相当狂热的程度:“打开任何一张苏联报纸……你总是能找到对斯大林的过分颂扬。在游行队伍中,他的无数像房屋一般巨大的画像在人群的肩膀上缓缓移动……”这使得斯大林的个人极权思想日益严重,为一年后令数万人付出生命代价的“大清洗”运动提供了温床和土壤。

出于种种顾虑,罗曼·罗兰嘱托家人,50年后才可以出版这本《莫斯科日记》。如今我们读到它(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),除了生出些许沧海桑田之感外,是不是也会引发对于现实的思考呢?(《羊城晚报》98.12.4磊子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